公司地址:兰州市安宁区北滨河西路516号
邮政编码:730070
2017年,甘肃建投被认定为第24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这标志着甘肃建投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如何实现对建筑中影响最大、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技术要有重大突破,做好“政、产、学、研、用”相互紧密结合,从跟跑到领跑建筑科技发展,赢得差异化竞争优势,始终是作为中国500强企业的甘肃建投,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也同样考验着甘肃建投人的智慧。
梳理科技兴企66年发展脉络,不难发现,在“敢为人先”六建精神特质引领下,技术创新的血液一直在六建人身上流淌着、传承着,期间不乏涌现出许多大师级人物、科技领军人才,原甘肃建投六建集团总工程师周岩,便是这样一位权威性人物代表。
“强烈的责任心、业务权威、富有前瞻性,幽默风趣”这是大家眼中对周岩的几个最深印象。1987年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工民建专业的他,坚持走好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从项目中来、到项目中去,有效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在建重大项目为实践解决问题;紧盯行业前沿科技创新新领域新技术,这是31年来周岩始终坚持的科研发展方向。
2项国家级工法,2项发明专利,20余项省级获奖工法,主持负责3个鲁班奖工程申报;甘肃省唯一一个连续获得全国建筑业企业优秀总工程师称号;中国建筑业协会聘任为建筑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质量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图学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兰州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
在这一项项殊荣跟前,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几十年如一科技兴企的初心。
主持国家级工法
至今让周岩引以为傲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他在国家重点项目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楼0156工程、协作楼1917工程、核工业四0四厂201子项等工程项目担任技术总负责和项目总工程师期间的一项技术难关突破:通过试验解决和处理了在西北沙漠恶劣环境下工程施工中的22米大跨度屋盖施工技术、设备室混凝土厚墙和不锈钢覆面设备室混凝土厚墙模板设计与施工技术、热室底板封闭式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防辐射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浇筑技术等一系列重大施工技术难题,仅此为企业节约成本60万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后以这个项目为依托,主持完成的核动力堆乏燃料处理工程土建施工技术,获得2003年的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
而目前甘肃六建仅有的2项国家级工法,周岩都参与并负责其中。
其中2008年甘肃建投六建七公司承建的甘肃刘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0万吨尿素工程—造粒塔工程,这也当是公司首次参与这类型设施建设,高空大跨度型钢混凝土梁及上部筒中筒结构的施工难题一度成为当时制约项目向前推进的“拦路虎”。
周岩一次性牵头负责成立了3个课题组,带领团队钻研攻关,通过对造粒塔内高位型钢混凝土结构支撑体系的研究及实施,成功解决了传统施工工艺的不足,即不需在塔壁滑模施工到顶后拆除滑模装置,重新在塔内搭设落地式满堂脚手架施工高位型钢砼结构,改变了造粒塔的施工工艺,减少了大量的劳动力、节约了大量的设备料、降低了工程成本,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安全。该工法后来又在甘肃定西粮油库现代粮食物流中心粮库工程及甘肃省陇东南区域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工程进行的应用,进一步完善了塔、圆仓等筒体结构中内设高位大跨度混凝土结构支撑体系的施工工艺,效果明显、技术先进,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环保效益,为今后同类工程施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该技术于2010年9月14日通过了由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学技术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施工技术先后获得“甘肃工程建设省级工法”,“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奖”及甘肃建投“集团总公司优秀工法”,2014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工法。
此外,他还在 2012年至2013年主持完成“一种用于超深大直径灌注桩的混凝土振捣设备”和“一种用于超深桩孔验收影像获取的摄像机固定控制装置”,成功申报成为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周总他总是能结合甘肃地区气候的特点,开展“四新”技术研究,进行科技示范及推广,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七公司总工谢利萍说,“初识周总给人感觉他是一位不苟言笑的学者,熟悉以后,你会发现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知识渊博的智者,周总的知识面很广,不但对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很精通,在其他学术方面也颇有造诣,知识涉猎面广。他对新领域、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很强。”
“深基坑”解决专家
近几年,随着我省建筑业的迅速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日益崛起,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地质情况越来越复杂,因此复杂地质环境下深基坑的开挖、支护、降水成为施工中突出的问题。兰州城关区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经常遇到强风化砂岩层,会出现裂隙水和潜蚀现象,基坑开挖支护难度较大。如何尽快研究掌握超厚强风化砂岩层的施工,确保强风化砂岩深基坑开挖过程中止水效果,避免裂隙水和潜蚀现象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对保证施工安全、降低施工成本、增加支护体系的可靠程度、加快工程进度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这个课题在甘肃六建承建的酒钢大厦1#综合楼工程上得到了实践解决。该建设项目当时基坑开挖深度17.5米,强风化砂岩层暴露厚度不均匀,厚度在6~12米之间,遇水及空气后迅速软化崩解为细砂,形成流砂。特别是在砂岩层开挖后,裂隙水渗透快、水量大,分布不确定,无规律。使暴露后砂岩风化速度快,边坡软化潜蚀现象十分严重,如此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厚度强风化砂岩深基坑开挖当时在兰州地区属首例。
周岩和专家们多次论证,最终议采用了高压旋喷桩综合施工技术固化砂岩层。不仅保护了坡脚,而且起到了止水帷幕的作用,顺利完成基坑的开挖,提高了基坑的整体稳定性,确保了超厚强风化砂岩层深基坑的正常施工。这项关键技术也于2013年9月10日通过了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认为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支持附着式智能升降平台产品革新
随着现代建筑结构安全技术体系日渐成熟,当前超高层建筑已经在全国众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落地。自然,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问题将是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传统的钢管式脚手架在诸多方面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施工现场安全防护、低碳环保和绿色施工的要求。周岩以及六建的科研团队,早早地看到了这一点。
高层施工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六建综合施工优势体现的最明显的领域。研发安全可靠、安装简单、美观大方、节能环保,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有效地降低高空作业的危险性,杜绝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的发生,缩短施工工期的新型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既是当务之急,又是新挑战!
其实早在1999年,周岩便主持研究了附墙手动自爬外挂脚手架技术,获得了当年的甘肃省科技技术进步三等奖。从2013年开始,周岩开始主持负责主持对2011年至2014年期间的近80余个采用不同厂家生产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项目的安装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在用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在许多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缺陷与不足,其中部分关键保证项目与目前执行的《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202规范要求差距明显。正是在这样的行业背景和企业发展需求中,六建集团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GJT-6A型)应用而生。
带着这个使命,他和材料公司经理贺思贤的团队一起,先是于2013年在酒钢大厦1号综合楼项目上引进使用深圳特辰开发的升降式脚手架,而后从2014年研发到2015年在天水路2号楼项目的实验安装,从天宝时代超高层项目上管理经验、安装技术的检验,从曾经的粉刷工,到带领团队编制《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成为甘肃省地方标准,甘肃六建的科技人成功填补了省内在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安全应用规范方面的空白,实现了11个专利登记,并成为2016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再一次凸显着六建人敢为人先的精神。
目前,GJT--6A型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已在省内多个重点建设项目成功应用。短短几年时间,这项科技研发产品已实现了完成3200多万元的经济总量效益,真正做到了促使企业以技术创新实现从外延扩张向创新驱动和提质增效的转变,让技术革新成为了不断激发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打造六建BIM技术应用品牌
“开展绿色建造,装配式,BIM技术综合技术应用是国家新的发展方面,地处西北内陆的甘肃省更要跟得上。”从2016年开始,周岩又着手启动了六建集团BIM5D管理平台的试点项目深化应用课题,这是一个更加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全方位打造以BIM集成平台为核心,利用“BIM5D”技术打造安全智慧工地, 实现全程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通过三维模型数据接口集成土建、机电、钢构、幕墙等多个专业模型,并以BIM集成模型为载体,将施工过程中的进度、合同、成本、工艺、质量、安全、图纸、材料、劳动力等信息集成到同一平台,着力推进项目信息化建设,优化项目施工程序,推动项目提质增效。”这是周岩内心又一渴望实现的目标。
如今在六建集团兰州东湖广场超高层和陇星项目上,利用BIM技术建立了现场模型,在型钢柱、梁节点处钢筋的优化和深化设计、图纸会审、资源优化、方案优化、精细化加工等多个方面的应用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周岩说,“但是要真正把BIM应用的各链条打通,融入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3D打印、大数据、VR/AR、BIM、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方面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发展。”
除此之外,他还笔耕不断, 2005年主持编制了甘肃省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共十四本,其中《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工艺规程》和《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工艺规程》为主编。
从附墙手动自爬外挂脚手架技术、大跨度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超深大直径灌注桩施工技术、基坑支护综合施工技术……等等这些一大批集大成式的的科研成就,周岩显然是六建的“技术大拿”、“权威性代表”。
大国有巨匠,大企有大师。他不仅是我省建筑领域科研创新的先行者,还是甘肃建投六建集团科技创新的带头人,从他在建筑业高精尖领域的大胆探索,填补了企业多项科技进步的空白,同时也用自己的技术创新之路,改变着人们对传统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领域,门槛低的看法。
31年科技创新攻关路,他担得起甘肃建投科技领军人物首席专家殊荣。
1962年出生的他,今年已56岁,但似乎仍没有退休停止探索的打算,如今他又盯上了钢索结构技术应用、建筑机器人、3D打印技术。“作为企业的首席专家,自己身上的着责任感和使命感更重了,把课题研究成果真正用到我们的项目一线实际之中,这就最欣慰的,也是自己对自己最大的褒奖。”周岩说。
点 评:
大国有巨匠,大企有大师。在当下建筑业转型升级深层次变革发展大背景下,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未来的市场地位和生存话语权。以周岩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创新领军人物,拥有着以过硬的专业背景,独特的创新视角,在建筑业高精尖领域的大胆探索,填补了企业多项科技进步空白,他们代表着企业新的探索方向,肩负着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使命。
本网记者:马作明